随着2025年高考成绩公布,如何填报志愿为考生和家长们所关注。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一个广受关注的前沿专业——数智供应链发展作出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部署,为考生和家长们指出一条可供选择的专业之路。
早在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就作出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将面临450万左右的人才缺口。如今,随着智慧经济蓬勃发展,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以智能调度算法工程师等新兴岗位为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相关岗位缺口将达43.7万人,其中无人机飞手供需缺口达45.3万人。
选择数智供应链专业,应关注哪些内容?数智供应链人才培育,又该如何更好地同生产生活接轨,走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智化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架装载着快递包裹的无人机,从四川成都的网点腾空而起,飞越农田山林,20分钟后降落在清流镇水梨村。对接网点的快递小哥取下包裹,投入无人智能柜,系统自动通知村民张女士前来领取。这正是数智化技术在供应链应用中的一个典型场景。
翻开《行动计划》,“智能工厂”“无人配送”“数字孪生”等概念频繁出现。与传统物流管理相比,数智供应链通过AI算法预测消费需求,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商品流向,还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仓库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546亿元,较上年增长8.14%;根据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9655亿元。
“在当今经济发展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从传统的‘面向供给’模式全面转为‘面向需求’的全新格局。”近日,“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高峰论坛”在北京物资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大成说。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加快现代物流和供应链创新的重要动能,推动数智供应链发展,对物流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用好新兴技术、把握政策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辉强调。
供应链作为经济循环的“大动脉”,其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关乎国家产业链韧性、安全与竞争力的必答题。“智慧供应链的核心在于生态协同与自主进化。它不仅关心单一主体,更强调资源整合、动态协同。”九游app官网商学院教授宋华表示,智慧供应链是理想状态,但目前行业尚未达到智慧概念的要求。
数智供应链教学,从“现代物流”迈向“智慧物流”
6月10日,广东科技学院2023级冷链物流创新班学生走进东莞某大型超市的生鲜配送中心,开启“产业嵌入课堂”的实践教学探索。师生们参观了-18℃至18℃多温区冷库,见证自动化分拣与WMS仓储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货物在分拣机器中穿梭后完成精准分拣,电子标签实时同步订单数据,全程24小时闭环管理实现温控误差最小。
“从冷库自动化到航运碳管理,ESG(数智化转型和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不再是概念,而是可操作的供应链决策。”参加本次实践教学的学生表示。
在《行动计划》中,“人才培育”首次被列为数智供应链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提出“鼓励建立首席供应链官、首席数据官制度”,并要求高校、职校加快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产业洞察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产教融合将从传统的实习输送、课程共建,转向“需求导向、标准共定、资源共享”的深度协同。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2024年全国共有26所院校新增供应链管理专业,包括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大学等。截至目前,全国普通本科供应链管理专业布点数已达100个,专业人才培养将迈向新阶段。数智化转型趋势也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训计划上有所体现。
打开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的介绍网页,可以看到其主干课程中包括“智慧供应链管理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Python程序设计”等多门数智化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与机械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联合培养,紧密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需求,支撑高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培养“管工融合”复合型人才。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与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仓进行协同育人合作,聚焦冷链规划与应急物流,课程覆盖供应商评估、跨境采购等实务模块。
“物流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到哪里,我们专业的教学内容就要跟进到哪里。虽然目前专业名称叫现代物流,但核心已经在向智慧物流转变了。”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任惠霞介绍。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陈红梅分析,智慧物流背景下,自动化设备取代重复性劳动岗位已成必然趋势,但绝非简单的人力淘汰。“以无人车、无人机运维为例,表面看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实则催生出设备监控、数据分析等新型技术岗位。”她强调,这种岗位迁移要求从业者具备创造性思维和技术整合能力,人才需求正从“操作执行型”向“策略设计型”跃迁。
人才培养需适配转型进程
当前,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仍处于转型探索阶段,在教材更新、课程体系设计及资源投入等方面,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差距。
“部分物流专业教材更新周期长达5至10年,实训设备多停留在基础分拣层面,与现代企业应用的智能仓储机器人、AI调度系统存在显著代际差距。”针对当前物流专业教育现状,陈红梅表示,“学生虽能通过碎片化信息了解区块链等技术概念,但普遍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论文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仍停留在二手资料推演层面,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刘大成表示,当前供应链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一方面,一些普通高校追求“大而全”,但实际产业所需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眼高手低”现象。
“技术变革在优化传统岗位的同时,更催生出技术应用、系统维护等新型岗位需求。”刘大成强调,“这要求教育体系作出相应调整——职业院校应着力培养规模化技术应用人才,而普通高校则需要深化专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刘大成表示,职业院校应更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培养规模化技术应用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则需明确差异化定位,深化专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校必须调整培养模式,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以适应产业变革对人才的新需求。
关于数智化供应链专业建设,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左敏倡议推动专业转型,引领教学革命。“《行动计划》呼唤大批精通技术、深谙管理、具备战略视野的数智供应链人才。”左敏表示,“供应链连接产供销、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涉及众多主体。行动计划的落地须高校、企业、政府形成合力,促进数据和信息在供应链全链条顺畅流动。”
“数字化转型,技术是基础,物流行业非常缺乏优秀的基础技术人员,比如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自动化等,在自动化仓储中,投入多少设备和软件,如何最高效率运行,都需要基础技术人员来进行场景、平台设计。”广州市领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玉陶建议,高等院校应优先选择新技术装备企业和新咨询顾问企业等进行校企合作。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5年7月1日第14版)